白菜(尤其是卷心菜、西兰花、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)中确实含有一种叫硫代葡萄糖苷的物质,它在蔬菜被切割、咀嚼或烹饪时,会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致甲状腺肿物质(goitrogens,简称 “致肿素”) 。这种物质的作用原理是:在体内干扰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和利用,而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原料。如果甲状腺长期缺碘,会通过 “代偿性增生” 来努力合成激素,最终可能导致甲状腺组织肿大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“甲状腺肿”。但这里必须强调一个关键前提:致肿素发挥作用,需要 “两个条件叠加” :一是 “大量摄入”—— 比如每天吃好几斤生白菜,且长期不换其他蔬菜;二是 “碘摄入不足”—— 本身饮食中缺碘(比如不吃加碘盐、很少吃海带、紫菜等富碘食物)。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,才可能增加甲状腺肿的风险。 一,再看清:日常吃白菜,真的会 “致肿” 吗?答案是几乎不会,原因有三点:第一,“剂量不够”。我们每天吃白菜的量通常在 200-300 克(约 1-2 棵小白菜),这个量下,硫代葡萄糖苷分解出的致肿素含量极低,远不足以干扰甲状腺功能。即便偶尔吃得多,只要不是 “顿顿吃、天天吃”,身体也能正常代谢掉。 第二,“烹饪能减”。致肿素是水溶性的,且不耐高温。将白菜焯水 1-2 分钟(水开后放入,煮至菜叶变软),能去除约 70% 的致肿素;如果再用炒、炖等方式烹饪,剩余的致肿素会进一步减少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而生吃沙拉时,只要搭配了其他非十字花科蔬菜(如生菜、番茄),且总量不多,风险也很低。 第三,“碘能对冲”。现在我们日常吃的盐大多是 “加碘盐”,每天摄入的碘量足以抵消少量致肿素的影响。如果平时还会吃一些海带、紫菜、海鱼等富碘食物,甲状腺的 “碘储备” 更充足,根本不用担心白菜的 “威胁”。 甲状腺功能低下(甲减)且碘吸收不良的人:这类人群本身甲状腺对碘的利用能力较弱,建议吃白菜前先焯水,减少致肿素摄入;同时保证每天吃加碘盐,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,根据医生建议调整饮食。 长期严格素食且不吃加碘盐的人:素食者若饮食结构单一(比如常以十字花科蔬菜为主),且未通过其他途径补碘,可能存在碘不足的情况。建议优先选择焯水后的白菜,同时适量补充海带、紫菜(每周 1-2 次,每次 5-10 克),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碘补充剂。 二, 最后提醒:别因 “传言” 丢了白菜的营养白菜其实是 “性价比极高” 的蔬菜:富含维生素 C(100 克白菜含 28 毫克,比部分苹果还高)、膳食纤维(促进肠道蠕动,预防便秘)、钾元素(帮助稳定血压),且热量低(100 克仅 15 大卡),适合各类人群食用。如果因为 “致甲状腺肿” 的传言就拒绝吃白菜,反而会错过这些优质营养。
展开剩余22%总结来说,“白菜致甲状腺肿” 是 “有理论基础,但无日常风险” 的传言。只要我们保持 “适量食用、正常烹饪、碘摄入充足” 的习惯,吃白菜不仅安全,还能为身体补充营养。与其担心 “吃白菜伤甲状腺”,不如更关注 “饮食均衡”—— 比如每天吃多种蔬菜(十字花科、绿叶菜、瓜茄类等搭配)、保证加碘盐摄入、定期体检监测甲状腺功能,这才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关键。
发布于:北京市广源优配-股票低息配资-股指配资开户-配资操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