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上,有许多不杀功臣的皇帝,但像唐朝的李世民那样,真正能够不轻易动手杀掉身边的功臣,实在是少见。尽管如此,李世民在临终时却特意嘱托儿子李治,如果忠臣李勣有所异动,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将其处决。那么,李世民为何要这样做?他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,还是为了儿子的未来考虑呢?李勣的最终结局又如何?
提到不杀功臣的皇帝,我们会想到秦始皇、汉光武帝刘秀、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。这些帝王对待功臣的态度或许有所不同,但李世民显然在其中独具特色。对于李世民的评价,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。有些人认为,贞观之治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之上的,如果没有隋朝奠定的基业,李世民也难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。然而,这种看法其实有些片面。我们要明白,即使接手了隋朝的盛世,若没有李世民的个人才能,所有的辉煌也只能是一纸空文。清朝的嘉庆皇帝便是一个例证。嘉庆年间,康乾盛世的余韵还在,但他未能延续下去,反而逐渐使国家走向衰落。
展开剩余74%李世民显然不同,他凭借个人的努力,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盛世。即便如此,李世民是否真的是一个不杀功臣的皇帝呢?一些人可能会提到侯君集的死。侯君集的死亡,确实是因为他与太子李承乾共同谋反。李承乾本就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,他听从侯君集的建议,企图谋反。结果阴谋暴露,李承乾被废除,侯君集和他的党羽也都被处决。实际上,任何涉及皇位的叛乱都无法容忍。皇帝要保住自己的权力,任何威胁皇权的举动都必须铲除。
回到李世民,他之所以最终决定处决侯君集,虽说是因为侯君集触犯了皇权红线,但李世民其实内心并不愿意。侯君集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,李世民对其十分器重。即便如此,皇权至上的原则让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执行死刑,同时也答应了侯君集的请求,将其家人流放,这可算是李世民对侯君集的一种宽容与纪念。
除了侯君集,李世民对李勣的态度也堪称复杂。李勣,原名徐茂公,是大唐著名的军事人物。他早年加入瓦岗军,并在其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后来,李勣投奔李渊,成为李世民的重要将领之一。李世民在军中接触到李勣,逐渐对他产生了极高的评价,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。李勣在多次战争中屡立战功,特别是在灭东突厥和剿灭薛延陀的过程中,李勣的贡献不可忽视。
然而,李勣虽然表现出色,但李世民始终对他存有疑虑。李勣的忠诚一直未能明确表态,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时,李勣依旧保持中立,未直接支持李世民,这让李世民心生不安。虽然李世民最后登基为帝,但他始终没有完全信任李勣。在李勣得病时,李世民甚至亲自割下自己的胡须,为李勣治疗,这一举动充分展示了他对李勣的深情厚意。
然而,李勣始终未表明自己站在哪一方。在李世民临终时,他意识到李勣仍可能对自己不忠,因此特意嘱咐李治,如果李勣有任何异常举动,一定要果断处决。然而,李世民并没有杀掉李勣,因为他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李勣的背叛。
李治继位后,曾想立武则天为皇后,面对这一敏感问题,李勣的回答非常巧妙。他表示,这事是皇帝家的事,与他无关。李治对此非常满意,李勣凭借这番话巧妙化解了危机,不仅得到了李治的信任,甚至在晚年获得了善终。
李勣凭借智慧保全了自己,也保持了李世民的名声,堪称历史中的一位智者。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,即使在充满权谋的朝堂之上,智慧与忠诚才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-股票低息配资-股指配资开户-配资操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