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寻找长生不老药,还留下了石碑。这个夏天,围绕着“昆仑石刻”的学术争鸣出圈了。
秦始皇、昆仑山、黄河源,当这三个响亮的人文、地理符号串联起来,引发社会轰动,自在情理之中。
尕日塘秦刻石 新华社发
9月15日,国家文物局召开发布会,为这场全民瞩目的“寻秦记”出具鉴定。经过多领域专家团队两次奔赴现场,动用各种科技检测,进行多次严肃论证,最终审慎认定:青海玛多县的这块刻石,确为秦代遗存,定名为“尕(gǎ)日塘秦刻石”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昆仑石刻”。
结论来了,可我们心头的激荡,真的平复了吗?
一
当“秦始皇遣使寻仙刻石”的消息传来,舆论瞬间沸腾。许多人第一时间是兴奋的,甚至有些骄傲。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考古发现,更触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叙事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几乎与赞誉同时,来自顶尖学府专家和民间人士的质疑也不少,有的措辞严厉,甚至直指其为“造假”。一瞬间,大家仿佛又陷入信息迷雾。一边是“国家队”的重磅发现,一边是自媒体人与部分学者的公开“打假”,其中既有严谨的学术追问,也不乏博取流量的“表演式”质疑,我们到底该信谁?
面对争议,《光明日报》开设“昆仑石刻”学术争鸣专版,为不同观点提供发表平台,将网络争论提升为一场全国性的文化对话。据统计,共发表多领域专家文章57篇,支持、反对与中立的观点彼此交锋,堪称1965年“兰亭论辩”后,又一次全社会关注的现象级文化事件。
媒体搭台、学者论战、公众围观,这番景象,从未远去:十多年前“曹操墓”真伪大战的喧嚣,至今未歇。近年隋炀帝墓的发现,同样在网络上引发多轮的“全民断案”。
民间因此发出“考古考古,连蒙带唬”的戏谑。这句玩笑话固然刺耳,其背后却是公众在一次次真真假假的消息中,对学术公信力的焦虑与期待。
二
客观来说,这场争论也暴露了两种“考古学”之间的差异:一种存在于公众的普遍认知中,另一种则在考古学家的日常工作里。
我们理解的考古,从何而来?不妨问问自己,提到“考古”,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?是《盗墓笔记》里的诡异机关,是《鬼吹灯》里的九死一生,抑或是印第安纳·琼斯、胡八一式的寻宝英雄?哪怕是一些考古纪录片,也常常用悬疑、探案的手法包装,让我们看得心潮澎湃。
流行文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于考古的“爽文”剧本:天才、宝藏、戏剧性的真相大白。
但现实往往是“爽文”的反面。考古学是一门极其严谨甚至枯燥的科学。它不是为了挖宝,而是像侦探一样,通过蛛丝马迹拼凑遥远的过去。对考古学家来说,一个文物在哪一层土里被发现,比这个文物值多少钱重要得多。那看不见的“脉络”,才是解开历史谜题的关键。
现实中的考古发掘现场 新华社发
于是,矛盾产生了。公众想要“一锤定音”,考古学却只能“慢工出细活”。这种节奏错位,正是争论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更重要的是,在信息高速流动的当代,公众对于历史知情权、参与权和解释权有着强烈诉求。许多人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结论,更渴望看到过程,渴望成为历史的“解读者”。
大众的期待,其实也不复杂,无非是回归真实,回归科学。是“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”的严谨,而不是一个仓促抛出的“王炸”;是阳光下坦诚、平等的辩论,而不是关起门来的“自说自话”;是媒体客观全面的报道,而不是一个个真假难辨、撩动情绪的“信息炸弹”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的考古争论,往往超出学术探讨,轻易就滑向动机质疑。
“是不是为了评奖”“是不是为了地方文旅炒作”……一旦陷入这种“诛心之论”,彼此便很难说服对方,最终演变为“反正我就是不信”的情绪对立。这些争论说明,原本靠“权威发布”的考古学传播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。
三
今天的考古工作者,与以往最大的不同,就是不得不“联网”工作。
这意味着,考古不仅要面对地下的古人,也要面对线上的今人。那种专家闭门研究、大众被动接受的年代,真的过去了。与其被动卷入舆论旋涡,不如主动公开透明地展示科学论证过程,这才是建立和维系公众对科学信任的最有效方式。
就本次“昆仑石刻”的鉴定而言,权威结论已经公布,但为了真正平息争议、建立长久公信力,还需要继续披露更多的鉴定依据与论证细节。只有将这些“干货”公之于众,才能让结论经得起围观,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。
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,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保持定力有多么重要。
对学者而言,越是公众瞩目的课题,越要慎之又慎;新闻媒体不必急于“宣判”,抢发所谓“独家”;官方机构也不必急于“官宣”,慢一点,等一等证据,也等一等学界的讨论。否则,“真的”可能被说成“如真”,“假的”也可能被搅成“似假”,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疑团。
考古终究是一门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学问,文物的形成是时间的馈赠,考古成果也需要时间的沉淀。
流量与热搜,终将散去;而学术的生命力,永远在于严谨与求真。
(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)
发布于:北京市广源优配-股票低息配资-股指配资开户-配资操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