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平台有一个热议的话题:孩子非要买大樱桃吃,打骂都不管用怎么办?题主还特别强调:不是买不起,是不能让孩子嘴吃太刁。
这个话题引发了网友的热议,截至目前已经获得了8712 人关注,被浏览了16607756次,有7474名网友留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其实,这个问题平台很早之前就推送给我了,当时我认为这大概是一个“钓鱼贴”,哪有家长这么奇葩,孩子不过是想吃个大樱桃,就说孩子“嘴太刁”,还对孩子又打又骂的。所以,也并未认真回答这个问题,只是随手称赞了一下排在第一位的答主宝妈的做法,简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没想到就是随手的几句“点评”,竟然也获得了260多个网友的赞同。原答主宝妈说我“分析得超棒”,另一位网友说想起了一句话:我们终将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。
展开剩余85%我虽然一直都没有正式回答过题主的这个问题,但可能是我的那条点评还挺受欢迎,隔三差五就会收到关于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,也经常被其他网友邀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观点。于是,我就看到了这个话题至今热度不减,前两天还看到该话题前被标注了“飙升”字样。
恰逢又有网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,那我就认真的说一说我的观点吧。我认为这个题主真的很搞笑,很奇葩(这也是一开始我怀疑这是一个“钓鱼贴”的原因)。穷就穷了吧,毕竟大部分人都是穷人,没什么不好意思的。只是穷还不敢承认,还要找一堆那么离谱的借口。
孩子不过是想吃(只是“想”,还没吃到呢)个大樱桃,就说孩子“嘴刁”了,又打又骂的,还说不是自己太穷,买不起?可见题主不仅经济上穷,心更穷!这可比单纯的经济不宽裕更可怕。
罗翔老师说过:“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,而是有一个经常制造内耗的人,不停地制造矛盾和争吵。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,每个人的神经都很紧绷,生怕犯点小错误就会引发家庭战争。”。
以前我是不太信的,但看到这个问题之后,我信了。父母“心穷”,简直就是孩子的“灾难”。非常庆幸我有一对非常开明,从不内耗自己,也不制造家庭内耗的父母。
可能是这个题主太让人生气了,导致我情绪太过激动,一不小心就扯远了。我们言归正传,继续回到题主的问题上。
孩子非要买大樱桃吃,打骂都不管用怎么办?不是买不起,是不能让孩子嘴吃太刁。评论区排在第一位的是一位叫@小鼠小鼠的宝妈的回答。她是一位老师,也是2个女孩的妈妈。她没有直接回答题主的问题,而是先讲述了很多年前,她的大女儿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,她是如何处理的。
现在她的孩子长大了,并没有因为吃过“天价食物”,嘴就变刁,也没有毫无节制地打肿脸充胖子去乱花钱。因为孩子知道妈妈爱她,妈妈会陪她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和未知。孩子最终在一次次碰壁或者享受美好的过程中,长大成一个明事理的大姑娘。
这位答主的回答得到了众网友的一致赞同,获得了超过3万个点赞。我也认为这位答主宝妈的做法非常赞。一般情况下,只要不是超出消费能力太多的东西,让孩子尝试一下又何妨?
比如题主提到的这个大樱桃,正常情况下,大不了就是一百多块钱一斤(现在三十多,五十多就可以买到一斤品质相当不错的车厘子、大樱桃)。买不了一斤买半斤,半斤也舍不得那就买一两,尝一下,还能把谁给吃穷了吗?更何况题主自己也说自家“不是买不起”。
前面提到的那位答主宝妈,孩子想尝一下的牛肉干,需要800元一斤,宝妈觉得这个价格确实太贵了,即便不至于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,但还是觉得“不划算”。
但是,她并没有拒绝孩子想要尝一下的要求,就买了一小条,十几块钱。用答主宝妈的原话来说,就是“确实贵,也确实有点丢人,但,我满足了女儿的心愿。”
还有的网友说,一旦让孩子尝试过了,孩子就会停不住嘴了,就会要求大量购买。虽然只购买让孩子尝试的那一小份,不至于把谁给吃穷了,但如果孩子真的“吃上瘾了”,吃得停不下来,坚持要求大量购买,吃到他满足为止,普通家庭还真的会有些招架不住呢。与其如此,还不如一开始就拒绝,直接断了孩子的念想。
我不否认确实会出现这种情况,但我认为这正说明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。如果平时教育到位了,孩子分得清“尝试”和“无限量供应”的区别。对于暂时超出消费能力范围的东西,尝试之后,如果还喜欢,那就努力去争取。即使一时半会满足不了,也要让孩子有期待,有渴望,有追求,才能激发他们的动力。
实际上很多东西,尝试过了,也就是那么回事了,好奇心得到了满足,也就放下了。如果坚决不满足,才会成为孩子的执念。即便以后能够满足了,那个感觉也已经不再了,补不回来了。就像另一位网友在我的点评下面回复的那句话:我们终将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。
每个人都会对更好的东西充满期待和渴望,这是正常的心理。小孩子对高价水果(比如大樱桃)的好奇,大部分不过是源于味觉探索,而非故意挑嘴。我家若兰也曾经在超市让我给她买过很多种奇奇怪怪的水果,这些水果有便宜的,也有相对来说较贵的。但大部分不论便宜贵贱,她都只是尝个新鲜,吃过一次之后就不会再要吃第二次了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童年被过度压制的基本需求(如“尝鲜”),易转化为长期执念,甚至影响成年后的消费观。家长过度强调“不能惯坏”(比如题主说的“把嘴养刁了”),可能让孩子产生“我不配拥有”的自卑感,或对物质产生病态渴望。
如果家长一味的哭穷,把“吃这个太奢侈,我们没这条件”挂在嘴上,会让孩子产生羞耻感。长期被打压消费欲望,会导致孩子社交中不敢表达需求、自我价值感降低。
当然,这并不是说家长必须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,而是不刻意拒绝合理享受,传递平衡的消费观。当孩子第一次提出想吃大樱桃的时候,家长可以告诉孩子,这个“大樱桃属于非必需消费品,但既然孩子想吃,我们可以买一小盒尝鲜”。
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答主宝妈,她说:我对孩子的渴求,并不是无底线地满足。比如这个牛肉干,如果孩子非要坚持尝尝,那我们就买。但是只买一小块,孩子也得跟妈妈一起承受被人非议的目光,甚至可能多少有点丢人现眼,厚脸皮,穷酸样(这应该是大多人的心理)。牛肉干,哪怕是一小块,也是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尝试的。
我非常赞同这位宝妈的做法。我不会轻易拒绝孩子对奢侈物品食物的渴望,但我要让孩子明白,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立刻得到什么,需要等价交换,或者付出一定的代价。如果孩子还想要更贵的东西,而且不在我的能力范围(比如:一双几千块的鞋子,我女儿曾经想要过),那你可以等我有能力(这个等待过程可能一两年,每个月从她其他东西中克扣下来),或者跟我一起辛劳工作(比如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去想办法做兼职挣钱),去获得金钱再去购买。
在家庭可承受范围内,家长可以将“尝鲜权”逐步移交孩子自主管理。这样既能避免孩子被“剥夺体验,形成心结”,又能通过规则让其理解“欲望需要匹配努力”。家长平时可以每周给孩子固定小额零花钱(如10元),由其自主支配购买零食。若想买大樱桃(假设50元/斤),需自己储蓄几周零花钱凑够金额。此举既满足需求,又培养延迟满足和理财能力。
发布于:陕西省广源优配-股票低息配资-股指配资开户-配资操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